连锁品牌网
连锁品牌网 > 品牌新闻 > 下一个无限可能的发源地,交互与跨界

下一个无限可能的【发源地】,交互与跨界

原标题:下一个无限可能的发源地,交互与跨界

今年5月,腾讯在东京组织了一次文创先锋交流。许知远、王志安、马东、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等人一行来到了teamLab——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用数码、数字技术作为载体的美术馆。

进入展馆的作品之一是《花与人》。在这个作品中,一年四季的所有花朵都会在这个空间不停的出生和凋谢。根据地域的不同,开放的花不同的,如果人停留,脚下会开出很多的花,如果用手去摸,花瓣会凋落。你能感受到瀑布的模拟流水从你脚的两边流走,你画出的画可以投影成3D的花朵,你完全沉浸其中,集中地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念。这样的图景并非真实的,而是全都出自电脑。teamLab用数字技术制造了这样一个动画的屏风。它不是电影式的播放,而是有一个程序即时地演出。

在这里,数字科技打破了人与人、人与艺术的边界,展现了新媒体的无限可能,科技和艺术被完美的交融。

这正是交互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通过数字技术、交互媒体等新兴科技,“互动地”展现艺术。

一方面,工业设计对于产品的“艺术感”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品必须还要是一件艺术品,这需要设计者深谙兼顾科学技术与艺术媒体的互动方式;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已然沉浸在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中,艺术也应该具备互动的可能。交互媒体艺术的各种应用落地无疑会对手游、电商、医药、养老等等概念板块产生深远影响。

一、我们为何需要交互媒体艺术?

这也正是罗伊?阿斯科特和他的团队执教德稻实验班的初衷。

来自英国的新媒体艺术家、理论家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是国际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电信学引用到多媒体艺术创作中,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多媒体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思想偏向未来学,他认为诸如控制论、远程通信技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理论和技术都能同媒体艺术相融合。而他同时也是一位资深教育家,他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教授,普利茅斯大学国际媒体艺术博士研究联盟主席,还曾先后任职于伦敦Ealing艺术学校、加拿大安大略省艺术学院、旧金山艺术学院、英国威尔士大学等。正是在罗伊的思想和教学实践下,才有了德稻交互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们百花齐放的作品。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当生活被新兴技术重塑,艺术的载体与思想是否也应该以交互的、前沿的方式重新落地?

面向未来的艺术工作室并不少见。除了上文提到的teamLab,1960-64年伦敦伊令艺术学院基础课程就是艺术教育实验的例子。该项目面向未来,为了变化而变化。在伊令学院以及后来的伊普斯维奇学院,都认为艺术学院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

但由于中国的特殊性,这样的艺术土壤却鲜有人见。直到十多年前,德稻教育集团引进了世界创意设计艺术领域的一流大师,为其在中国开设工作室,开展教育和商业项目。四年前,德稻教育集团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内联合创办了“视觉-德稻实验班”。

“视觉-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实验班的“大师”则是罗伊·阿斯科特。

1997年英国新港,罗伊·阿斯科特以普利茅斯大学计算机学校Technoetics教授的身份创立STAR。Technoetics是阿斯科特自创词汇,是对艺术、科技以及意识的综合性研究三者合而为一的探索与实践。在开拓交互媒体艺术的过程中,罗伊创造了许多天才创想和经典作品。

他的网络艺术作品包括1980年在美国与英国展出的「终端艺术」;在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文本的皱褶: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等。他的互动的多媒体装置「阿波罗13」则被永久地安放在利兹电子艺术中心。

(1967年,罗伊·阿斯科特教授在《控制论》杂志中发表《行为主义艺术与控制论观点》论文)

在德稻多次诚恳邀请后,罗伊和他的团队来到上海执教“视觉-德稻实验班”。

罗伊表示,“我来到上海,是要用我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这边的艺术教育质量,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在电信艺术领域的研究。”

他认为,在我们即将进入到计算机化、机器人化、人工智能化、虚拟化的时代,我们已知晓的那些职业、实践与权威将在未来迅速消失,而人们对艺术、设计和建筑、诗歌和表演的“冲动”则一直会存在,但会随其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而会发生变化。

随着各个国家经历,在商业、工业或技术领域的变化和发展,艺术家需要为人们的梦想,恐惧,焦虑和欲望提供表达方式,来构建对未来以及对自己的独特需求的展望,因此,新的艺术教育须服务于这些理想。(罗伊?阿斯科特 _<科智艺术时代来临: 教育变革与转型> 2018年4月《视觉学刊》)

这是德稻罗伊?阿斯科特工作室的使命,也是指导“视觉-德稻实验班”艺术与科技(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未来需要艺术家,艺术家也须通过教育去创造未来,为世界带来“诗意的展现”。

二、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学些什么?

这里的学生,不仅接受职业培训,还要具备特别是将流动思维和快速灵活的实用能力相结合起来的艺术“素养”,以适应改变。他们将理解由下而上的优势(种子生长体系与结构),而并非“由上及下”的设计,这样才能带来新的成果。(罗伊?阿斯科特 _<科智艺术时代来临: 教育变革与转型> 2018年4月《视觉学刊》)

作为一名教育家,罗伊希望学生们要具备流动思维和快速灵活的实用能力。

过去的艺术生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学好美术、学好表演、学好音乐即可在社会上生存。而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艺术拥有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等诸多新的载体,并且未来还会有更多新载体快速诞生。

“本分”的传统学院派或许不能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脚步,这就要求艺术生要成为一个种子,掌握艺术创造的通用方法,并且具备将其运用在不同载体的能力。

(“视觉-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学生作品)

“这里完全不像一个艺术工作室!”许多走进过交互媒体艺术工作室的人感叹,这里的互动装置设备让人仿佛置身未来实验室。用作远程通讯工作的互动桌面、制造设备、电子实验室、Makerbot 3D打印机、Arduino&Raspberry微型控制板、各种类型的感应器……教室配备有最新的软件和硬件工具,例如Adobe Creative Suite,Ableton Live,Max 7,Unity 等等。

毕竟,如今,未来在于对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联合不断增强,工作室与实验室联系更紧密。艺术家培训必须设置在混合现实环境中,即在一个分散的远程通信融合网络中,能通过开放研究带来有远见的实用方法。

而这种全面且前瞻性的培养成果在学生们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例如,在视觉-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18届毕业生顾星榆的毕业作品《双重味觉》(Aesthetic metagustations)中,顾星榆把味觉可视化,在视觉上呈现多彩多样的影像效果,从而传达出他对于“味觉”的思考。整个作品未来感十足,跳脱出传统艺术的窠臼。“其实我们人类有五个感官,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但艺术创作中常常只用到视觉和听觉,为什么不多用用触觉和味觉呢?”顾星榆说。

(《双重味觉》来自视觉-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18届毕业生顾星榆)

德稻实验班另一位毕业生杨帅的作品是《It’s not me》(这不是我?)。她以唾液作为媒体探究生命。在采集自己的唾液样本后,把它置于培养皿中培养,她观察到唾液内的菌群形态发生变化,并与新的细菌混合,产生一个全新的生命。然后,通过编程的方式,一步一步把这些菌群分组,并转化成声音的形式,让人们可以听到这个新生命的声音。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小工具能将孕妇的胎儿的发育状态进行测算编程,那么准父母们就可以实时观察到尚未出世的宝宝,是不是很酷!

(“视觉-德稻实验班”交互媒体艺术专业18届毕业生杨帅作品《这不是我?》)

今年,已有30多年历史的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主办方出于对交互媒体艺术实验班第一届毕业生作品质量的高度认可,向领衔大师罗伊发出邀请,经过与毕业生的沟通,最终确认六件作品将参与展览。对于毕业生来说,这将是一次刷新履历获得国际认可的好机会。

这些毕业生,未来将会成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有机会在广阔的艺术天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艺术管理,超媒体数字电影,多媒体互动装置,远程呈现,数字远程通讯系统,网络空间和虚拟/增扩实境,虚拟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发挥空间。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将拥有艺术形式与通信技术、纳米技术、量子计算、认知科学等科技融合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将是未来社会无比看重的巨大能量。

(罗伊和他培养的第一届中国本科生,未来的科智艺术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搜狐科技 | 作者:搜狐科技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