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品牌网
连锁品牌网 > 品牌新闻 > 讲述光阴的故事

讲述【光阴的故事】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时间,这个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年年岁岁,四季轮回,朝夕往复。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醒了人们对时间的最初记忆,我们似乎有必要重回故里,去寻找那些遗落的痕迹,去延伸我们对于时间的敬意。

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对时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许是随着阅历增加,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两年,我对节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迭有了更加敏感的体会。

3年前的那个冬天特别寒冷,我的身心都处于低潮。那段时间,我每天把自己裹得像个粽子,保温杯也很少离手,总觉得漫长的冬天像一条永远过不去的河,湿冷地困着自己。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慢慢察觉到了春天的可贵,开始期盼春天的到来——原来春回大地不是一件可以熟视无睹的事,而是一场值得期待的、不可或缺的仪式。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东风送暖,万物开始复苏。5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5日,河里的冰渐渐融化,鱼儿开始在水里游动。春风春水、春花春林,万物生长,皆由此始。

春至而万物生。古人把农耕叫做春耕,农忙叫做春忙。《书传》中记载:“冬寒无事,并入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黄庭坚有诗写道:“田园恰恰值春忙。”农事活动由此开始。春天里,人们不仅勤于耕作,还会进行春社祭祀、打春牛、贴宜春字画等活动,许下大地丰收、六畜兴旺的祈愿。

然而,对中国人而言,立春不仅仅是春天的开始,更是希望、憧憬的标志。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立春虽预示着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天已经来临,却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在气候学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所以2月上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因此,对我国很多地区来说,立春更多的是春天的一个象征、一个前奏。

导演顾长卫的电影《立春》就选择了用立春作为象征。内蒙古某座小城几个爱好文艺的小人物不甘心被命运抛弃,为了梦想而拼搏,却一次次遭遇失望和痛苦的折磨和打击:王彩玲喜欢歌剧,她梦想去北京实现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的夙愿,却因相貌平平无人欣赏,事业、爱情双双碰壁;黄四宝喜欢绘画,一心想做中国的梵高,多次进京考试却始终未能金榜题名,不得已开始闯荡江湖;胡金泉热爱芭蕾舞却不被当地人理解,被大家孤立,在无法解脱的精神痛苦中,他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以此获得解脱……

一群追逐梦想的小人物,在欲望与希望、煎熬与失败中苦苦挣扎。影片用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将残酷的人生撕开了一道口子。静夜中,王彩玲这样说起春天:“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被自己给感动了。”

看到这里,我的心也融化了。立春,象征着一个希望、一个从头再来的契机——有希望的人生,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走下去。

农历三月,谷雨时节,牡丹花开。

谷雨,在我的家乡山东菏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唐高宗年间,黄河决堤,水淹曹州城,房屋倒塌,死伤无数。一个叫谷雨的青年在洪水里救下众多村民后,又几经波折救了一棵牡丹,并将它交给栽花能手赵老大,将其栽到了百花园中。两年后的春天,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后来,牡丹化作一名叫丹凤的美丽女子,医好了谷雨母亲的重病,并与谷雨情投意合。一天,秃鹰和妖魔抢走了百花园中的丹凤和众花仙,谷雨为解救丹凤,与秃鹰和妖魔激烈战斗。谁料,身受重伤的秃鹰一支飞剑刺来,穿透了谷雨的心脏。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对谷雨的思念。

牡丹,在谷雨盛开,又称“谷雨花”。谷雨,意味着暮春,宣告春天就要远去。牡丹怒放之后将面临落花,未免让人有些不舍。但牡丹的雍容华贵,却牵动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愫。诗人将红牡丹之红比若“彩凤”“霞冠”“红艳袅烟”,写白牡丹之白疑是“裁云”“缀霜”“素华映月”,摹其千姿百态,或似醉妆而卧丛,或如头重而待扶,其繁丽脱俗之貌跃然纸上。李白的“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待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将牡丹与杨贵妃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将牡丹比作姿容绝代的西施,可谓美得惊艳。

从民间的传说、故事,到文人墨客关于牡丹的记述、题咏,都能看出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听身边一位爱花人士说,欣赏牡丹最好在清晨,晨雾笼罩,露珠闪烁,若隐若现,那才是牡丹最美丽的时候。为此,去年谷雨时节,我特意在一个清晨去了百花园。虽是清晨,但园里已是游人如织。牡丹开得张扬,开得绚烂,艳压群芳。漫步园内,只见绿牡丹插一支碧簪,生机勃勃;白牡丹袭一身素妆,冰清玉洁;红牡丹燃烧着激情,绚丽火热;黑牡丹沉淀着肃穆,傲然枝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牡丹,一个华美的世界,隔着前尘往事,让你只能远观,却走不进那份富丽堂皇。

谷雨三朝看牡丹,绿肥红瘦,国色天香。徜徉于牡丹丛中,让人不禁感叹:这里是牡丹的土地,这里是牡丹的春天!

(山东菏泽东明县局)

芒种出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指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亟待抢收;大豆、玉米等大秋作物正值播种,所以称作“芒种”。芒种的两头,一头连着收,一头连着种;一头辞旧,一头迎新。辞旧迎新的中间,是人们的勤劳和辛苦。

芒种是收割和播种时节的分界点,在我的家乡,这一特点体现得很明显。每到芒种,学校都会放“麦假”。这时小麦已经成熟,一望无际的麦田,到处金灿灿一片。初夏的日头总是耀眼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形成一股股热浪在田野里翻滚,冲击着麦穗来回摇荡。这将是夏天的收获——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热火朝天的无限喜悦,辛苦中伴着充实。那时候,收割还要靠人力,大人们人手一把镰刀,头戴一顶草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着,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衣衫尽湿。再看旁边的孩童,三三两两在麦田和小路徘徊,捡拾遗漏的麦穗,并不时炫耀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以赢得大人的赞赏和奖励。

除了收获,芒种时节还要播种。我的家乡多种玉米,过去玉米的种法分“平种”和“垄种”两种。平种是在麦茬地直接刨坑播种,再浇点水。这种方法比较省事,适合地势平缓的耕地。垄种则是用犁耕起垄,在垄上打坑播种。这样虽然有些复杂,但方便后续除草和灌溉。每到芒种,就会看到田间劳作的人们两两搭档,你打坑来我播种,好不热闹。播种之后,等个三五日再到地头,只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苗欣欣向荣,仿佛春天重新来临。

如今,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机器逐渐代替了牛耕和人力,麦收和播种在两个星期内就结束了,收割机和播种机就能解决一切。故乡农忙的记忆正被改写,芒种也慢慢“闲”了下来。

林清玄说“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传承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盛放是芒种。”而在我心里,芒种就像一位风风火火闯江湖的好汉,又像一位急急忙忙回娘家的少妇,匆匆行走在麦香的田野上,循环在岁月的年轮里。

(山东滨州惠民县局)

初中时学过一个物理现象,说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华。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那时的我特意在霜降时跑到户外去研究物体上的小冰晶。现在回想起来,着实一番趣味在心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对于霜降的理解也在不断丰富,相较往昔,脱离了对于物候、现象的科学考究,更多的将文化、情感注入其中。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斗指巳,气啸,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俗话说“十里无霜,臼里无糠。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适时的出霜是丰收的兆头。作为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也是大秋作物最后完成收获的季节。按照家乡的习俗,霜降过后要及时调整农田设施,做好防冻、防霜的相应处理,抓紧完成苹果、地瓜、花生等作物的抢晴采收,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土壤翻耕,以提高肥力。

除了农事习俗,登高望远也是霜降时节的一大乐趣。家乡的浮来山、五莲山不仅景色宜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也为游人登高作赋提供了素材。晨曦之时站在山上,舒朗沁人,驰目远眺,秋霜素裹,蔚为壮观。漫游山间,会有农家兜售自家培育的秋菊,你若有意,卖家便会耐心讲解花的精妙和卖点。这种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的傲霜之花凌盛而开,或白之素雅,或红之灵动,让人陶醉。

所谓民以食为天,霜降民俗当然少不了美食。老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秋补比冬补更要紧。而到底“补”什么?部分地区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柿子口味甘甜,能够御寒补筋。每到霜降,都是柿子大量上市的时期。然而我对柿子并不钟情,是因为忌惮于大量食用柿子易导致结石,只能敬而远之。不过我也没闲着,每到霜降,萝卜就成了我的最爱。农谚道: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萝卜不仅能滋养润喉,而且有化痰顺气的功效。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切分萝卜,品味辣、脆、清、甜,倒也其乐融融。

霜降到来,意味着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四季交替,时间轮回,虽是秋已落幕,初冬登场,同样也意味着春的序曲已在不远处,下一个轮回将会风景依然。

(山东日照岚山区局)

公元766年,杜甫在异乡夔州写下《小至》。当时,经历了战乱流离后的诗人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看着眼前的景物,遥想故乡的节令习俗,感慨冬至到了,春天即将来临。时光在人生的旅途中就是这样随着节气步步跳跃前行,从古至今。

在我生活的北方小城,历来对冬至非常重视。小时候,冬至将来之时,姥姥就带着母亲开始忙活,我们也很兴奋,因为马上就可以吃到饺子了。在生活困难时期,冬至是春节之外唯一可以吃到饺子的节日。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吃饺子是北方人对重要节日最隆重的赞美。暖暖的冬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包裹的不仅仅是各类菜肉馅料,还有浓浓的亲情。

冬至又叫“冬节”,古书上还称之为“一阳生”“亚岁”等。据史料记载,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并得知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将其作为一年的开始。从周到秦,古人都认为自冬至这天,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在春节时举行的祭祖、聚餐等活动,当时都选在冬至。把冬至当作节日来过,却是起源于汉,兴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冬至这天,朝野上下都要放假休息,甚至边塞闭关、商旅停业,方便亲朋好友相互拜访。明、清两代的皇帝还要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北方的冬至是真正冬天的开始。虽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但冬至前的温度还不是最低,等冬至“交九”后,家乡的冬天才开始露出狰狞的一面。那时候北风呼啸,瓦屋盈雪,受了屋内热气而在白天略有融化的积雪,夜晚又在屋檐下结成长长的凌锥。姥姥常说“冬至当日长三刻”,意思是说冬至这天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但与此同时,太阳也从这天开始回归,昼短夜长的情况便从冬至这天悄悄发生变化。冬至前,姥姥都会准备好一幅“九九消寒图”,上面1枝粗干上绘有9枝,每枝上有9朵梅花,每天描1朵。图上的花都描完,恰好需要81天,寒冷的冬天也就会过去。那时候,姥姥经常用“九九消寒图”教我写字、画画,让我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

冬至即将来临,日渐长一丝,夜渐短一分。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姥姥教我唱的那首儿歌:“冬至冬至,天之生日。昼短夜长,君子静之。冬至冬至,天之生日。数过九九,春来燕至……”

(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中专学校)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东方烟草网 | 作者:东方烟草网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