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品牌网
连锁品牌网 > 品牌新闻 > 周黑鸭CEO郝立晓:上市前遭遇“大负面”怎么办

【周黑鸭】CEO郝立晓:上市前遭遇“大负面”怎么办

原标题:周黑鸭CEO郝立晓:上市前遭遇“大负面”怎么办

从街边小作坊到港交所上市公司,周黑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周黑鸭)可谓一路开挂。

2016年底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时,周黑鸭以每股5.88港元的定价,募集了23.7亿港元的资金,成为行业内的一段佳话。

不过,上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各种挑战。

6月28日,在武汉市金融工作局主办的“武汉市企业上市辅导沙龙境外专场”活动上,周黑鸭执行董事兼CEO郝立晓首度公开分享了这一段经历,以告诫那些想要成功上市的企业少走一些弯路。

“大负面”来时要有从容的底气

2006年周黑鸭正式成立,次年郝立晓就加入了公司,历任副总经理、执行董事等职务。周黑鸭准备IPO时,郝立晓全权负责相关事宜。

让郝立晓没有想到的是,周黑鸭竟在此时遭遇了一个“大负面”。原来,安徽地区有两家假冒周黑鸭门店,他们不仅盗用周黑鸭品牌商标,还在产品里非法添加了罂粟碱、吗啡。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发现后,汇报给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总局),国家食药总局便在官网上对这两家门店进行了通报披露。由于这两家门店的营业执照中均带有周黑鸭字样,不少媒体便以为是周黑鸭的下属门店并进行了相关报道,事情很快传得沸沸扬扬,港交所也听到了相关舆论。

“这时已经临近公司申请上市,稍有处理不慎,便有可能影响公司的上市进程。”郝立晓回忆说,“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迅速回应,将对品牌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于是,周黑鸭首先通过武汉市和湖北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国家食药总局说明了情况,同时发布了回应声明,表明会通过法律行动展开全国范围内的打假活动。后来,港交所了解了历年来周黑鸭在打假以及食品质量管控方面的记录和改进措施后,这一舆论危机终于得以化解。

“所以,舆情管理很重要,企业应该建立应对同类事件的长效解决机制。”这是郝立晓给出的第一个建议。

郝立晓同时强调,周黑鸭之所以能走出这个“大负面”,关键在于一直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这才是从容应对的底气。

要上市就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

众所周知,最开始的周黑鸭是“周氏家族”的企业。也是从2006年起,这家民营企业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转型,陆续引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比如执行董事胡佳庆和李莹,郝立晓也是其中之一。

加入周黑鸭之前,他们三人分别就职于武汉鑫广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山绿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武商集团。

“周黑鸭从一家民营企业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引进和储备人才,让一帮职业经理人在做实事。”郝立晓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相信创始人的经验,又要相信职业经理人的创新。”

不仅如此,引进职业经理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使得公司在上市时面临组织架构调整的阻力相对较小。

当然,这并非是说一点阻力也没有。从现代企业变身上市企业,不论是组织架构还是企业管制,抑或是运作规范,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就像引进职业经理人一样,郝立晓的建议是上市要交给专业中介机构去做。他坦言,最初周黑鸭对中介机构并不完全信任,质疑他们单纯只是为了赚钱。因此很多事情对他们不是知无不言而是半吞半吐,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说一点都不为过。

郝立晓说的这些专业中介机构,包括保荐人、承销商、律师、审计师、股票登记、估值师、印刷商、公关顾问以及内控顾问和行业顾问。

期间,关于IPO募集资金怎么定,选择谁作为保荐人等有过无数次讨论,好在最终双方达成互信。

“不要质疑中介机构提出的问题,而是要重视这些问题并解决。”郝立晓强调说,这些问题如果上市前没解决,上市后带来的影响反而会更大。

抓住消费者未来才可期

在郝立晓看来,上市不是企业的终点而是另一个开端。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上市后周黑鸭的业绩依然一路飙升。

2016年营业收入28.16亿元,净利润7.16亿元。到2017年,这两项数字分别为32.49亿元和7.62亿元。

进入2018年,周黑鸭则尝试了不少新东西。

5月,周黑鸭联合微信支付在深圳开了首家智慧门店。顾客首次进入门店时,用微信扫描门口侧方二维码注册账户,并上传个人人脸照片完成验证后,即可直接刷脸进店消费。

6月,周黑鸭首家会员乐享店又在武汉江汉路开业,这是一家主打开放自助购物的门店。门口摆着几台自助贩售机24小时营业,顾客不仅能买到鸭脖等产品,还能花钱或用消费积分自助喝咖啡、夹娃娃、买原创T恤等,跨界风十足。

说到跨界,6月周黑鸭还联合御泥坊推出了“小辣吻咬唇膏”,以及联合潮牌冰淇淋——MYLAB推出了鸭锁骨味分子冰淇淋。

“这是要在新零售和跨界上搞事情的节奏?”面对支点财经的这个提问,郝立晓回答说,“新零售也好跨界也好,只是当下的创新而已。我们的核心是为了抓住消费者,因为抓住消费者未来才可期。”

新三板企业或可直接在港交所上市

当天的活动上,长江证券融资(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投资银行业务总裁陈祝祥,以及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人)审计合伙人冯辉,分别对企业境外上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剖析。

陈祝祥表示,2017年中国香港的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为164.3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三位,这足以说明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具有强大的集资能力。企业若想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主要可从盈利测试,市值及收入测试,或者市值、收入及现金流测试,来看自己是否符合条件。

从盈利测试指标来看,上市前两年的净利润要在3000万港元以上,最近一年的净利润要在2000万港元以上,同时上市时市值要超过5亿港元。

若企业营业收入较高,但是没有盈利或盈利不多,则可从市值及收入测试指标来看,要求上市时市值超过40亿港元,经审计的最近1个会计年度收入要超过5亿港元。

如果企业上市时市值没有超过40亿港元,则上市市值可再降低,同时再加入现金流指标,即上市时市值要大于20亿港元,经审计的最近1个会计年度收入大于5亿港元,以及前3个财务年度的营业现金流合计要超过1亿港元。

陈祝祥还对港交所今年4月30日发布的《上市规则》进行了解读。他指出,为鼓励新兴及创新企业上市,港交所允许未能通过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同股不同权和二级上市企业申请上市。

具体来说申请上市的主要条件是,生物科技公司的产品受FDA、CFDA或EMA主管,已通过第一阶段临床实验,主管当局不反对开展第二阶段(或其后阶段)临床实验,建议上市日期6个月前得到至少一名资深投资人提供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且至首次公开招股时仍未撤回投资,同时预期市值至少15亿港元,营运资金至少能支持12个月的开支。

同股不同权的企业申请上市仅限新申请人,且属于高市值的创新型企业,主要看要么上市时市值至少为400亿港元,要么上市时市值至少100亿港元,再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益至少10亿港元。

从纽交所、纳斯达克或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海外市场,回到中国香港上市的企业,首先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要保持良好合规记录,其次市值要求和同股不同权企业条件一样。

陈祝祥还透露,港交所正在酝酿新三板企业直接赴港上市的相关条款和方案,从而为企业拓展上市机会。

净利润500万美元便可上纳斯达克

冯辉则分析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规则。

从2017年全球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来看,美国以275.3亿美元的金额排在第一位,是全球资金体量最大和最流通的资本市场。

冯辉指出,中国企业若在纽交所上市,需参照其制定的全球标准,主要有过去3个财政年度累计税前盈利1亿美元,过去3年总现金流1亿美元,最近1个财政年度收入7500万美元,以及全球市场资本总额7亿5千万美元。

纳斯达克则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和资本市场。

全球精选市场,可从四个标准中选择其一判断:一是过去3个财政年度税前盈利累计至少1100万美元,且最近2年每年不少于220万美元;二是上一财政年度收入不少于1.1 亿美元,过去3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流不少于2750万美元,且每年均应为正,同时过去12个月平均市值不少于5.5亿美元 ;三是上一财政年度收入不少于 9千万美元 ,过去12个月平均市值不少于8.5亿美元 ;四是最近一个财政年度总资产达8000万美元,股东权益达5500万美元,同时过去12个月平均市值不少于1.6亿美元。

全球市场,主要从收入标准、权益标准、市值标准和总资产总收入标准中四选一判断:可以是过去1个财政年度,或者3个财政年度其中2个税前盈利100万美元;可以是股东权益达3000万美元;也可以是公众股份市值标准为2000万美元;以及过去1个财政年度,或者3个财政年度其中2个总资产与总收益分别达7500万美元。

资本市场,可从权益标准、市值标准和净利润标准中三选一判断:要么是股东权益达500万美元 ,要么是公众股份市值1500万美元 ,要么是净利润达500万美元。

陈祝祥和冯辉最后都提到,企业一旦开始着手上市事宜,就要做好企业重组,包括暂时剥离不适合上市的附属公司,并入适合上市的附属公司,以及尽量消除同业竞争和避免关联交易,因为这关系着后续尽职调查、投资估值、市场推荐、定价和分配,以及稳定及后市支持是否能顺利进行。

你的企业能在哪上市?赶快“对号入座”。

湖北今年新增上市公司有望突破10家

今年湖北上市工作喜人,已有敦信金融、盛世乐居、声荣环保、尚德机构顺利在境外上市,锐科激光前不久也在深交所上市。

支点财经了解到,截至目前,武汉已有境内外上市公司76家,湖北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共100多家。如果再加上已经成功过会的长飞光纤、明德生物和天风证券,以及正在排队的亿童文教、微创光电和帝尓激光,湖北今年新增上市公司有望突破10家。

目前,湖北还有70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其中,2017年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3家,净利润在8000万以上的企业有58家,净利润在5000万以上的企业有83家,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的企业有134家。

一大批“准上市公司”已在来的路上。

记者丨林楠 编发丨吴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
本新闻转载自:华股财经 | 作者:华股财经

继续阅读

城市生活网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城市大全 | 连锁品牌网 |
CopyRight(C) 2003-2024, I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6053553号-3